“我的成长得益于基层磨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才是对帮助、培养我的人的真正报恩” “蔺佩鸿主任的崇高医德不仅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还有他的亲和感和人格的魅力。”同事和病人常常如是说。他良好工作作风和亲和感的形成,得助于他在历经磨炼的过程中,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善于提升自身的素质。
蔺佩鸿曾为知青,高中毕业后到农村锻炼。由于表现突出,被选拔培训后当赤脚医生。下乡两年又被招工到鄂西化工厂当操作工。工厂送其外出培训后,又调任厂医院男护士。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以白天上班、夜晚复习的勤奋,换来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走上了一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从医之道。“我的成长得益于当初基层最艰苦的锻炼,以及身边许多给予我无私帮助和教导的人。正因为有他们的指导,我才一步一步走了过来,并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提及所走的从医之道,蔺佩鸿感念颇多,他说,只有更多更好地为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才是对他们的真正报恩。
“只有经常换位思考,把病人当亲人,才能当个为民解除疾病痛苦的良医” 在蔺佩鸿学医之后,古朴善良的父母经常教诲:既然学医,就要当一个好医生,并常以鄂西人推崇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来激励儿子,希望儿子成为良医。1982年,学业优秀的蔺佩鸿在同济医科大学毕业时本可留校工作,但因年近古稀的母亲不幸中风瘫痪在床,父亲也近耄耋之年,为了让在外地工作的兄弟姐妹安心,也为了便与照顾父母,他回到离父母最近的老河口市医院就职。医院根据蔺佩鸿实习期间动手能力强及良好表现,安排他在外科工作。他却要求当个内科医生,原因是便于照顾父母亲。
在家,他每天5点起床买菜、做饭后,为母亲洗脸、喂饭,晚上为母亲洗澡洗衣服,在他的悉心治疗照顾下,母亲终于站起来了。他这个大孝子的美名也在全市传颂,名登全市仅有7人的“孝敬父母好儿女金榜奖”。母亲生病期间,他亲身体会到病人病痛之苦。也深深地理解病人需要医生像亲人般的关心和医治的愿望。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不是母亲,自己能这么细心地照顾吗?假如自己不是医生,希望什么样的医生为母亲治病?如何当个群众喜爱的良医,这个问题常常在他的脑子里思索着。
他认为要成为良医,除了良心外,首先要有良好的医术。他先后在湖北老河口市医院、广东湛江市农垦医院工作期间,通过向身边的医生学习、外出进修,尤其是在我院领导的栽培下、在著名专家易自翔、吴可贵、慕容慎行等老一辈的熏陶下,业务水平大幅提高。而在中华医学会心律失常学会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心电学分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郭继鸿教授的长期指导下,蔺佩鸿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水平更加精湛。
“医者要有良心,还要有善心,要无私帮助病患者” 蔺佩鸿遵循前辈医圣:“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之教诲,在从医几十年的岁月里,所接触的病人不论贫富、地位高低,他一视同仁,把自己当作病人的亲人,还多次解囊帮助贫困的患者,极尽医者的神圣职责。
在湖北老河口市医院期间,有一年的大年夜,一位农民急匆匆到医院请求派医生出诊,为其病重的哥哥看病。当时在急诊科的蔺佩鸿主动请缨,冒着风雪,骑自行车到十几公里远的村庄,将农民大哥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农民一家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蔺佩鸿反倒安慰病家说,不谢,不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许多严重心动过缓病人在手术前,一般要先安装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我院外科常请蔺佩鸿主任施行安装手术。安装手术原安排在外科手术的前一天下午,但离次日手术时间过长,会给病人带来较长时间的疼痛和行动的不便。为了减轻病人痛苦,蔺佩鸿每次都特地把置管手术推迟到晚上9点多,宁愿自己辛苦些。
蔺主任不计个人得失,总以病人安危为重。不久前,他在抢救一位病人时,对其心跳只有20多下的危急状况,决定马上给病人安装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以免心跳停止,影响下面手术的进行。可病人家属死活不让蔺佩鸿置管,一定要去请长期为其看病的一位主任医师来手术,在场的急诊医师也反复说明蔺主任这方面技术十分娴熟。可家属横竖不让蔺主任上,还说病家有选择医生的权利。
时间就是生命。蔺主任见病人危急,当机立断,及时致管,成功地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病人家属后来得知,要不是蔺主任豁达大度,及时手术,她的亲人将失去救治的机会。其家属后悔又感激,特向蔺主任道歉认错。蔺主任宽容地笑着说,你没有错,如果我明知病人有危险,而置之不理,我不但有错,还有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