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奥体院区 > 新闻动态
临床医技通力合作 攻克脑脊液漏难题--记林志雄、方哲明在“脑脊液漏”漏口定位方法上的创新
发布时间:2008-12-03 12: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临床医技通力合作 攻克脑脊液漏难题--记林志雄、方哲明在“脑脊液漏”漏口定位方法上的创新

  临床上所谓的脑脊液漏,就象天花板漏水一样,颇为麻烦。而脑里面的水通过病理性裂隙漏到颅外,就不仅仅是麻烦的问题了,严重者可因并发感染而危及生命。脑脊液漏病临床较常见,其中80%为外伤性引起的,其发生率在颅脑损伤中约为2%-9%;好发于颅底骨折、颅前窝骨折所致的脑脊液鼻漏,发生率高达39%。多数脑脊液漏可自行愈合。但久治不愈以及非外伤性的自发的脑脊液漏者也需手术治疗。
  发现脑脊液漏后,如何准确确定漏口位置,是手术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数年前,有一位不断自鼻腔流清水的青年人到某院就诊时已发高烧,意识障碍。入院后诊断为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过积极的治疗,在炎症获得控制后医生为其手术修补漏口,可惜手术失败,术后仍然出现脑脊液漏。当时医疗组讨论的焦点是:准确找出漏口再次手术。颇费周折的二次手术虽然成功了,但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负担也是医生所不愿意看到的。
  寻找脑脊液漏口比找寻屋顶漏口更困难,特别定位很难准确。临床上对漏口的定位诊断方法主要有“无创性”和“有创性”两种检查。前者是指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CT脑池造影等,但均因存在副作用多、准确性不高等缺点而被弃用。后者是指近年来经磁共振的脑池造影术,在脑脊液漏的定位诊断上逐渐受到重视,该方法是在造影时,先在腰椎穿刺鞘内注入造影剂或荧光染料,穿刺后以观察示踪剂在脑池内的浓聚显像形态和异常走向来判断漏口,它虽可发现较细小的漏口,可同上述检查方法一样存在着有创性及造影剂的副作用,费用昂贵以及放射性等缺点,更重要的是漏口定位的准确率不高,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无创性检查方法是高分辨率CT扫描,据报道其准确率可达87%,缺点是骨缺损部位并不一定与脑膜破裂部位一致,而且有时出现的伪影常降低检出的敏感性,并有放射性的缺点。此外,也有人利用核磁共振T2加权像结合高分辨率CT扫描进行漏口定位,准确率可达89.7%。总之,上述几种漏口的定位法,均无法达到100%的准确率。
  针对上述漏口定位的缺点,我院神经外科林志雄教授和影像科方哲明副主任医生,多年来联手合作,根据循证医学原理,创造性地利用脑脊液在MRIT2加权像中的特异性高信号的特征,结合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MRI动态检查,观察脑脊液是否连续长T2高信号通过硬膜漏口连接蛛网膜下腔和病理性裂隙的漏迹,来发现硬膜裂口的准确位置,获得较大的成功。这是以上两位专家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反复研究临床病例、通过实践,敢于打破常规,立足改革创新所获得的宝贵成果,为脑脊液漏患者的康复带来了福音。
  该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进行个体化成像。他们创造性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确定患者检查体位以及MRI不同位像等。对于持续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可选择最易漏出的体位进行MRI检查,即鼻漏采用俯卧位,耳漏患者呈侧(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二版)卧位,对于非活动性的脑脊液漏,除考虑最适合的体位外,采用暂时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增高,促使脑脊液漏成为暂时持续性,从而显示脑脊液漏迹信号和漏口位置,有时还可以显示疝出的脑实质组织。他们利用这一创新性方法进行个体化的漏口定位,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准确率已达100%,使得一批难治性(保守治疗无效)脑脊液漏患者获得根治,重返工作岗位。
  典型病例1:34岁的李先生,以外伤后右鼻腔间断性流清液1月为主诉入院。入院时行常规MRIT2加权像检查未见脑脊液漏迹,而在左侧卧位时发现脑脊液T2高信号自筛窦延伸至右鼻道,判断漏口位于右侧筛板骨折,经行手术修补成功。
  例2 :36岁的陈先生 10年前颅脑外伤、前颅底骨折。最近10多天来,他的左侧鼻腔间歇性流清液,住院检查时,因常规及变换体位均未发现脑脊液漏口或漏迹。医生就在其颈部绕绑充气袖带,通过打气压迫双侧颈静脉后,结合平时最易漏出的体位进行MRI检查发现:T2高信号自筛窦延伸至左鼻道,判断漏口位于左侧筛板骨折,急行手术修补后痊愈。
  例3:今年才24岁的男性患者曾明,主诉:两个月前头部外伤致左颞骨骨折,左侧周围性面瘫,左耳听力下降,鼻腔间断性流清液1个月。入院后行MRIT2加权像检查未见前颅底及鼻旁窦异常信号,而在自由水抑制成像FLAIR及脂肪抑制FSET2WI像上,可见左侧乳突气房及鼓室与右侧比较,有不规则线样高信号,判断漏口位于左侧乳突气房及鼓室盖,脑脊液经漏口至内耳通过耳咽鼓管漏出鼻腔。手术进行左侧颞枕骨瓣开颅成功修补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