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奥体院区 > 新闻动态
神经外科熟练开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
发布时间:2009-09-05 12: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神经外科熟练开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

  家住屏南县的林月(化名)今年47岁,平时性格开朗,身体状况良好,2008年6月10日,正上班时,林月突然感到头部剧烈疼痛,她赶紧前往当地医院诊治,医生为她作颅脑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予对症治疗,可一天下来病情全无好转,反而进行性加重了,并伴有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6月12日,林月经人介绍转诊我院,以主诉“突发剧烈头痛两天,加剧一天”入院。戴琳孙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初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后证实“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考虑到患者具体病情及对开颅手术惧怕心理,戴主任对其采用颅内血管介入栓塞,成功栓塞了动脉瘤。术后当日林月头痛症状即消失,第二天就可轻松下地走路,4天后即痊愈出院。一年后,林月回到我院复查,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未见动脉瘤复发,原填塞的弹簧圈形态良好,无移位,变形。
  我院自2001年开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神经外科戴琳孙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放射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介入神经放射十余年,已成功独立完成该类手术近百例,神经外科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无论从技术上和设备上都已日臻完善。
  
  
  ~~链接~~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对患者最大的威胁是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呕吐或伴失语偏瘫等,甚至昏迷。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可形成脑内或脑室内血肿,第一次出血后死亡率为20-40%,再出血死亡率则高达50%,临床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H&H I-V级,V级以往视为手术禁忌,但自从有了神经介入脑动脉瘤的救治技术,使治疗成为可能,更使该病的致死致残率大为降低。另随着影象技术的发展,CTA、MRA及DSA的日益普及应用,使得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患者一旦脑动脉瘤诊断明确后,应尽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原理都是阻断脑动脉瘤与血管的通道,减少动脉瘤破裂的危险,达到有效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外科手术(金属夹夹闭脑动脉瘤瘤颈)是动脉瘤的传统经典治疗方法,是指外科医生打开头颅、分离脑组织、暴露动脉瘤,用金属夹夹闭动脉瘤颈。该方法疗效确切,目前仍然是治疗宽颈及巨大动脉瘤的最佳选择。但传统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慢且开颅手术本身亦存在其固有的风险及并发症;而血管内治疗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开颅手术带来的组织创伤,并且其适应性广、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具有其它诊治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在目前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标准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工作原理:用介入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一般是从股动脉上经皮穿刺,插入一根短导管鞘,再从中送进一根导管,选择性插入颈部大血管,再通过这根导管放进一根非常柔软的微导管,在X线透视的监视下,小心插入动脉瘤内,置入栓塞材料如弹簧栓子。栓塞材料的致密填塞(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使瘤内血栓形成、机化,促进血管内皮生长从而覆盖瘤颈 。对于宽颈动脉瘤,还可以采用球囊或是支架辅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