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同心奋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八闽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由全省呼吸内科专家组成的“福建省非典性肺炎防治小组”,为了预防和控制“非典”在福建的蔓延,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积极排查疑似病例、救治“非典”病人,坚持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哪里有发烧病人,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防治小组副组长、全国“三八”红旗手、我院陈美云教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提起陈美云教授,同志们感触最深的是她在专业领域的精湛造诣和对工作、对病人的满腔热忱。自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至今,陈美云教授已有40年的从医经历,这40年的历练和积淀,使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成为省内知名的呼吸系病专家,更培养了她“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至上”的工作态度。作为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一名业务骨干,陈美云教授担负着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兼任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呼吸系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呼吸系病分会常务委员、实用肺科杂志编委等多项职务。为了做好工作,年过六旬的她把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在科室里她每天都来得早、走得迟,除了细心为每一位病人诊断、复查,还利用每一个机会指导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课题研究;在她专家门诊的日子里,慕名前来的患者排成长龙,她总是态度和蔼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下班,为此常常延迟下班时间,她却毫无怨言。担任福建省“非典”防治小组副组长后,她的工作更忙了,除了临床、门诊外,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她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忘我的精神,积极参加防治“非典”工作中,无论白天黑夜只要哪里上报有疑似病例,她立即带领小组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当地进行会诊,最忙的时候,一周内连续跑了三个县(市),有时甚至下半夜两点还在为“非典”防治工作奔波于各县市之间,这劳动量连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而年过花甲的陈美云教授,在“绝不放过一个疑似病例、绝不能让SARS病毒在福建蔓延”这个信念支持下坚持工作到最后,直至确诊。
陈美云教授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给接触过她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省“非典”防治小组成员们陈美云教授带病连夜奔赴三明第一医院,协助确诊福建省首例“非典”病例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因病在家休息的陈美云教授接到省卫生厅深夜挂来的前往三明会诊加急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即准备好行装随同防治组同志乘专车直赴三明,连夜进行会诊。经过对病人细致全面的检查和病例讨论后,医疗组最终确认此即福建省首例“非典”病例。为了协助治疗该例病人,陈教授不顾身体虚弱,又坚持在三明第一医院工作了数日,她忘我的工作热情在同行中传为美谈,也为周围的同志们树立了榜样,在她以及其他同志的精心治疗下,这位病人现已康复出院。这只是陈美云教授在防治“非典”过程诸多感人事迹中的一件。两个多月来她屡次奔赴三明、厦门等地参与会诊疑似病例,为厦门发现的福建省第二例、第三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及各地的发烧病例的确诊和治疗,提出了建设性的医疗意见,参与指定一整套完整的治疗措施与防治方案。对旅途的劳累、传染的危险,她缄口不语,在她看来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在病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消除病痛。职责所在,别无选择。”
在防治“非典”工作的关键时刻,陈美云教授多次牺牲有限的休息时间,接受电台、报纸等媒体的邀请,对广大市民进行关于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及防“非典”的科普宣传,从而正确引导群众、消除市民中因“非典”引起的恐慌。但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医生份内的事。”
只有谈到家庭,一贯冷静的陈教授才有所动容:“我在三明救护病人时,我的家人因为牵挂我,也几夜都没合眼……要说感谢的话,最该感谢的应该是医护人员的家属,他们支持我们工作时冒着更大的危险,顶的压力更大。”陈教授有一个和所有战斗在防治“非典”一线医护人员共同的心愿:希望‘非典’防治工作早日全面胜利,好让所有的家庭都能早日团聚!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这篇《大医精德》,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这正是陈美云教授及众多同她一样抗击在非典最前线的医护人员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也正是他们,在人民生命遭受“非典”病毒威胁时,不记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落实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前“非典”疫魔肆虐我国,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而我省至今仅发现三例输入性“非典”病人,防范成绩喜人。在我省严密的防范“非典”的网络中,作为我省“非典”防治小组副组长的陈美云教授确实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