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总体定位:
福建医科大学分子肿瘤研究所依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2001年,是福建医科大学重点建设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研究所充分贯彻落实福建医科大学“以人为本、求是至臻”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形成以临床立科,以科研强科,临床科研齐头共赢新格局,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科研强、创新高的科学研究平台。
二、平台研究方向与科研水平:
本研究所聚焦于各类恶型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肿瘤耐药(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新型抗肿瘤药物机制的相关研究,研究所近三年共计开展9 项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新型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发表23 篇SCI 学术文章(包括JCR 一区:1篇;JCR 二区:5 篇;JCR 三区与四区17 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metabolism;申报到包括国自然、省自然等在内的8 项科研课题,申请所得经费累计645 万元;作为编委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第2 版)编写,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产品1 项。同时,本研究所不断加强肿瘤标本库及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拓展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开展11 项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组建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的研究团队,进一步丰富学科建设内涵,成为医学科学研究、基础医学转化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所还围绕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在肿瘤研究领域活跃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优秀人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科研课题申报、参与学科发展方向等重大决策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在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方面,本研究所通过不断改善实验室环境,促进资源共享等措施来完善实验室建设,逐步落实与优化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所与科室协调共进,重视MDT全程管理,参与肿瘤多个亚专业的MDT,综合治疗肿瘤患者,以便取得最佳疗效。
三、人才结构和队伍建设:
本研究所以人为本,通过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培养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为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医生人数共24名,其中博士学位7 名、硕士学位16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6 名、主治医师18 名。博士生导师1 名,硕士生导师6 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人才梯队。
四、学术交流和开放服务
本研究所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有三名教师为福建医科大学面向专业学位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核心课程“临床技能(诊疗技能、沟通技能)”学习研讨会,线上学习累计 1200 人次;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主办了包括2021 肺肿瘤微创介入治疗高峰论坛(全国)浏览量 6 万人次以及 2022 年介入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全国)浏览量约 5.8 万人次,为研究所科研与临床建设,追踪前沿动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业余时间,研究所成员也积极参加在福建省抗癌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便提高肿瘤学科在全省的学术地位。目前学术任职包含:福建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委 1 名、常委 1 名;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1 名;福建省预防医学会预防与转化医学会副主委 1 名;中国抗癌联盟福建省口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1 名;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1 名;福建省肿瘤免疫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 1 名;福建省抗癌协会姑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1 名;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1 名;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1 名。
五、图片展示(实验室部分图片):